古诗词

《自和》


自和

北帝东皇竞化工,六花吹满鬓毛松。
谁令霓卫铺张晓,来与牛鞭断送冬。
宝历明朝新纪凤,珠宫昨夜起骊龙。
驱寒乞取酒泉郡,何必荆州万户封。

《自和》译文及注释


《自和》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自和
北帝东皇竞化工,
六花吹满鬓毛松。
谁令霓卫铺张晓,
来与牛鞭断送冬。
宝历明朝新纪凤,
珠宫昨夜起骊龙。
驱寒乞取酒泉郡,
何必荆州万户封。

译文:
北帝和东皇较劲变化神通,
六花吹满了鬓角的松树。
谁让霓卫张扬在黎明,
来与牛鞭一起打破冬季。
宝历明朝开启了凤凰的新纪元,
珠宫昨夜中的骊龙已经苏醒。
驱逐寒冷,向酒泉郡乞求温暖,
何必要封荆州的万户人家。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运用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更迭和欲望的思考。

首先,诗中描述了北帝和东皇竞相展现神奇的变化能力,以自然现象中的变化来象征人生的变迁。六花吹满鬓毛松,形象地描绘了岁月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的衰老。

其次,诗中运用了隐喻和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于欲望的思考。霓卫指代着七色的霓虹,象征着美好的梦想和追求,而牛鞭则象征着坚韧和力量。诗句中的牛鞭断送冬,意味着通过坚持努力可以战胜逆境和困难,迈向春天和希望。

最后,诗人提到了宝历明朝、凤和骊龙,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中的美好象征。宝历明朝指代着辉煌繁盛的时代,而凤和骊龙则象征着吉祥和权势。通过这些象征,诗人表达了对于美好未来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中的困境和不足。

整首诗意味深长,通过对自然景象和隐喻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于岁月更迭和欲望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传达出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展现了李曾伯独特的诗歌才华。

《自和》拼音读音参考


zì hé
自和

běi dì dōng huáng jìng huà gōng, liù huā chuī mǎn bìn máo sōng.
北帝东皇竞化工,六花吹满鬓毛松。
shuí lìng ní wèi pū zhāng xiǎo, lái yǔ niú biān duàn sòng dōng.
谁令霓卫铺张晓,来与牛鞭断送冬。
bǎo lì míng cháo xīn jì fèng, zhū gōng zuó yè qǐ lí lóng.
宝历明朝新纪凤,珠宫昨夜起骊龙。
qū hán qǐ qǔ jiǔ quán jùn, hé bì jīng zhōu wàn hù fēng.
驱寒乞取酒泉郡,何必荆州万户封。

作者简介


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间)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作者介绍


李曾伯的生平

  曾通判濠州,迁军器监主簿 。淳祐二年(1242),迁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四年,兼淮西制置使。六年,落职予祠。九年,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次年,为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进龙图阁学士。宝祐元年(1253),拜端明殿学士 。明年,进资政殿学士、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召赴阙,特赐同进士出身。累官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节制广南,移治静江 。开庆元年(1259),进观文殿学士。景定五年(1264 ),知庆元府 、沿海制置使 。咸淳元年(1265),为贾似道所嫉 ,褫职。五年,其子李杓刊其所著,时曾伯已卒。曾伯素知兵,所至有治绩,称南渡后名臣 。《宋史》有传。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 ,续稿八卷 ,续稿后十二卷。后人合名《可斋类稿》,内有词七卷。《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李曾伯的成就

  李曾伯集中有诗、词、文。文多为奏疏表状之类。诗没有显著特色。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于词。其词今存 200余首,长调占绝大多数。作者是热心事功的用世之臣,自言"要流芳相期千载,肯区区徒恋片时欢?"(〔八声甘州〕《自和》)所以他的词不屑作莺娇燕昵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他自称"愿学稼轩翁"(〔水调歌头〕《寿刘舍人》),词的风格和内容也多有与稼轩相似之处。如〔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对景抒情,感慨身世,怀念中原,悲愤之意,宛然可见。前人评论他"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四库全书总目》),概括了可斋词的特点。但因不讲含蓄和议论过多,有些篇章流于粗豪,显得枯燥,形象性较差。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前8卷,后12卷,并见于《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