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珠泪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湘妃庙·帝舜南巡去》是唐代文人高骈所创作的一首诗词。诗词描绘了帝舜南巡后不返回,并留下了幽怨的二妃。诗中表达了妃子们的悲伤以及时间的流逝。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帝舜南巡去不回,
二妃在水云之间幽怨。
当时流下的珠泪有多少,
至今竹子上还留有斑点。
这首诗词的诗意主要通过描述帝舜南巡后不返回,留下了忧伤的二妃来表达。二妃在水云之间幽怨,表现出她们对帝舜的离去心怀悲伤的情绪。诗中提到了二妃当时流下的珠泪,随着时间的推移,珠泪已经干涸,但竹子上仍然留下了斑点,暗示着二妃悲伤的痕迹仍然可以被察觉到。
这首诗词以婉约的笔调表达了二妃的悲伤和时光的流逝。通过描写水云之间,展示了帝舜南巡去的遗憾。表达了人生离别的哀婉之情,以及时间的无情洗刷,给人一种深深的思考和感伤。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离别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情感,通过描写帝舜和二妃的离别,表达了人生的离别和时光的流逝不可挽回的现实。诗中运用了珠泪和竹子斑点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悲伤的痕迹和时间的印记,给人以深思和感叹。整首诗词抒发了作者对于离别和时光流逝的思考和感慨,通过婉约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到一种深深的伤感和忧虑。
xiāng fēi miào
湘妃庙
dì shùn nán xún qù bù hái, èr fēi yōu yuàn shuǐ yún jiān.
帝舜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dāng shí zhū lèi chuí duō shǎo, zhí dào rú jīn zhú shàng bān.
当时珠泪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高骈(821-887),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孙。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乃山东(太行山以东)汉族名门渤海高氏。昭宗(八八九至九O三)时历淮南节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光启中为毕师铎所杀。家世禁衞,颇修饰,折节为文学,笔研固非其所事,然字亦不俗。咸通二年(八六一)张翔所撰唐蹈溪庙记,为其所书。
《唐书本传、集古录》唐末大将。字千里。高骈之先世为渤海人﹐迁居幽州(今北京)。祖崇文,为唐宪宗李纯时名将,世代为禁军将领。高骈累仕为右神策都虞候。懿宗初,高骈统兵御党项及吐蕃,授秦州刺史。咸通七年(866)﹐高骈镇安南,为静海军节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广州江道,沟通交广物资运输。后入为右金吾大将军,除天平军(今山东东平北)节度使。僖宗乾符二年(875),移镇西川,在任上刑罚严酷,滥杀无辜,但有干才,他筑成都府砖城,加强防御。又在境上驻扎重兵,迫南诏修好,几年内蜀地较安。五年,徙荆南(今湖北江陵)。当时,王仙芝、黄巢起义军转战江南,朝廷任高骈为镇海军(今江苏镇江)节度使、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使。次年,又迁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仍充都统、盐铁使以镇压起义军和主管江淮财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