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句》


句

春风亭上问秋风。

《句》译文及注释


诗词:《句》
朝代:宋代
作者:李曾伯

春风亭上问秋风。

【中文译文】
春天的风吹拂着亭子上,我询问秋风的消息。

【诗意赏析】
这首诗由李曾伯创作于宋代,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诗人站在春风吹拂的亭子上,把目光投向秋风的方向,向它询问秋天的消息。通过这样的场景描绘,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时间流转的关注和对自然变化的思考。

诗中的春风和秋风,象征着不同季节的变迁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春风代表着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春天,而秋风则象征着成熟、凋零的秋季。诗人通过寻问秋风,表达了对岁月流转的思考和对生命变迁的感慨。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哲理,给人一种意境深远、意味隽永的感觉。它引发了读者对时间流转和人生变化的思考,使人感叹时光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

【赏析】
这首诗以简短的四个字勾勒出了一幅自然景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它通过春风亭和秋风之间的对话,传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变迁。

诗人选择了春风和秋风这两个象征性的自然元素,以表达他对时间流逝和人生轮回的思考。春风和秋风分别代表着生命的起伏和终结,它们犹如一个个问题和回答,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中的亭子是诗人思考的场所,春风和秋风则是他的倾诉对象。通过这种对话的方式,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他对岁月变迁的敏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它表达了人们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变化的感慨,使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思考和思索。

《句》拼音读音参考



chūn fēng tíng shàng wèn qiū fēng.
春风亭上问秋风。

作者简介


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间)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作者介绍


李曾伯的生平

  曾通判濠州,迁军器监主簿 。淳祐二年(1242),迁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四年,兼淮西制置使。六年,落职予祠。九年,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次年,为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进龙图阁学士。宝祐元年(1253),拜端明殿学士 。明年,进资政殿学士、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召赴阙,特赐同进士出身。累官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节制广南,移治静江 。开庆元年(1259),进观文殿学士。景定五年(1264 ),知庆元府 、沿海制置使 。咸淳元年(1265),为贾似道所嫉 ,褫职。五年,其子李杓刊其所著,时曾伯已卒。曾伯素知兵,所至有治绩,称南渡后名臣 。《宋史》有传。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 ,续稿八卷 ,续稿后十二卷。后人合名《可斋类稿》,内有词七卷。《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李曾伯的成就

  李曾伯集中有诗、词、文。文多为奏疏表状之类。诗没有显著特色。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于词。其词今存 200余首,长调占绝大多数。作者是热心事功的用世之臣,自言"要流芳相期千载,肯区区徒恋片时欢?"(〔八声甘州〕《自和》)所以他的词不屑作莺娇燕昵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他自称"愿学稼轩翁"(〔水调歌头〕《寿刘舍人》),词的风格和内容也多有与稼轩相似之处。如〔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对景抒情,感慨身世,怀念中原,悲愤之意,宛然可见。前人评论他"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四库全书总目》),概括了可斋词的特点。但因不讲含蓄和议论过多,有些篇章流于粗豪,显得枯燥,形象性较差。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前8卷,后12卷,并见于《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