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钟(一作宋之问诗)》


钟(一作宋之问诗)

既接南邻磬,还随北里笙。
平陵通曙响,长乐警宵声。
秋至含霜动,春归应律鸣。
欲知常待扣,金簴有馀清。

《钟(一作宋之问诗)》译文及注释


译文:
《钟(一作宋之问诗)》
南邻磬声传,北里笙声伴。
平陵曙光照,长乐夜魅悬。
秋天霜已降,春季鸟儿鸣。
想要知其常,金簴乐音清。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不同来源的钟声,磬声来自南方,笙声来自北方。其中,磬声来自平陵,清晨能够听到这个钟声,而笙声来自长乐,夜晚能够听到这个声音。诗中也提到了秋末霜已降临,春天鸟儿开始鸣叫。最后一句"想要知其常,金簴乐音清"表达了只有经过时间长久才能真正了解钟声的特点。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来源的钟声,展示了时光流转和季节交替带来的音乐变化。南方的磬声和北方的笙声代表了不同的地域特色。诗人以特定的时间和位置来描述钟声,更加突显了它们的特殊和一定的规律性。诗人将秋至和春归作为助词,将钟声与季节联系起来,展示了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律动。最后一句表达了人们只有在长期的观察和体验中才能真正领悟音乐的美妙之处。整首诗以写景的方式,通过音乐元素将自然界和人类活动融为一体,充满了诗意。

《钟(一作宋之问诗)》拼音读音参考


zhōng yī zuò sòng zhī wèn shī
钟(一作宋之问诗)

jì jiē nán lín qìng, hái suí běi lǐ shēng.
既接南邻磬,还随北里笙。
píng líng tōng shǔ xiǎng, cháng lè jǐng xiāo shēng.
平陵通曙响,长乐警宵声。
qiū zhì hán shuāng dòng, chūn guī yīng lǜ míng.
秋至含霜动,春归应律鸣。
yù zhī cháng dài kòu, jīn jù yǒu yú qīng.
欲知常待扣,金簴有馀清。

作者简介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作者介绍


李峤的介绍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