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菱》


菱

钜野韶光暮,东平春溜通。
影摇江浦月,香引棹歌风。
日色翻池上,潭花发镜中。
五湖多赏乐,千里望难穷。

《菱》译文及注释


菱,是作者李峤在唐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钜野韶光暮,
东平春溜通。
影摇江浦月,
香引棹歌风。
日色翻池上,
潭花发镜中。
五湖多赏乐,
千里望难穷。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景象。夕阳将要西下,时光已经进入傍晚。在东平的春天,河流如丝般流转,连接了远处的江浦。江中的月光在水面上闪烁摇曳,携带着香气,伴随着划船者的歌声和风儿的吹拂,将美丽的景色带到远处。阳光在池塘上泛起波纹,潭中的花朵如望镜中花瓣一般盛开。这里的景色美丽而多样,让人乐不思蜀。即便望尽千里,也难以穷尽这五湖之乐。

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充分展现了唐代流传至今的美丽景象。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赞美之情。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钜野韶光暮和东平春溜通,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夕阳西下和春天的河流之美。

诗词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描绘夜景,用明暗对比和香气的引导,展示了江浦的月光之美。作者灵活运用了意象的变化,将月光呈现成摇曳在江流上的影子,使人仿佛置身于这幅美景之中。

最后两句“五湖多赏乐,千里望难穷”,则表达了这片景色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尽的美感。诗中的景色描绘清新自然,意境优美,给人以视觉和感官的享受。通过这首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的敏感和对自然界的热爱,也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份宁静、美好的心境。

《菱》拼音读音参考


líng

jù yě sháo guāng mù, dōng píng chūn liū tōng.
钜野韶光暮,东平春溜通。
yǐng yáo jiāng pǔ yuè, xiāng yǐn zhào gē fēng.
影摇江浦月,香引棹歌风。
rì sè fān chí shàng, tán huā fā jìng zhōng.
日色翻池上,潭花发镜中。
wǔ hú duō shǎng lè, qiān lǐ wàng nán qióng.
五湖多赏乐,千里望难穷。

作者简介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作者介绍


李峤的介绍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