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题王实夫画》


题王实夫画

随处山泉着草庐,底须松竹偃柴扉。
天涯游子何曾出,画里孤帆未是归。
小酉诸峰开夕照,虎溪春寺入烟霏。
他年还向辰阳望,却忆题诗在翠微。

《题王实夫画》译文及注释


《题王实夫画》是明代王守仁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随处山泉着草庐,
底须松竹偃柴扉。
天涯游子何曾出,
画里孤帆未是归。
小酉诸峰开夕照,
虎溪春寺入烟霏。
他年还向辰阳望,
却忆题诗在翠微。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守仁在山间小屋中观赏一幅画作的情景。诗人游离在山泉边,搭建了一座草庐,底下是敞开的松竹门扉。他感叹说,天涯的游子又何曾离开过这里,画中的孤帆似乎永远也无法回到故乡。夕阳照耀下,小酉山脉的峰峦在红光中绽放,而虎溪春寺被迷雾笼罩。在将来的某一天,他还会向辰阳望去,但他会怀念在这个青翠的地方题写的诗句。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王守仁对山水画的欣赏和思考。他构建了一个清幽的山间景象,通过对山泉、草庐、松竹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他以游子和孤帆的形象,表达了对离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利用景物的对比,展现了自然山水的壮美和画中山水的静谧之美。最后,他提到自己将来会回望这个地方,这种回望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艺术创作的思考。

通过这首诗词,王守仁展示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受和审美追求。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表达了对离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艺术的回忆和思考。整首诗意境清新淡雅,语言简练,给人以宁静和思索的感觉,展现了王守仁对自然和艺术的独特理解。

《题王实夫画》拼音读音参考


tí wáng shí fū huà
题王实夫画

suí chù shān quán zhe cǎo lú, dǐ xū sōng zhú yǎn chái fēi.
随处山泉着草庐,底须松竹偃柴扉。
tiān yá yóu zǐ hé zēng chū, huà lǐ gū fān wèi shì guī.
天涯游子何曾出,画里孤帆未是归。
xiǎo yǒu zhū fēng kāi xī zhào, hǔ xī chūn sì rù yān fēi.
小酉诸峰开夕照,虎溪春寺入烟霏。
tā nián hái xiàng chén yáng wàng, què yì tí shī zài cuì wēi.
他年还向辰阳望,却忆题诗在翠微。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作者介绍


王守仁的生平

  王守仁生于明朝中期,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王阳明曾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并“弘扬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王守仁生于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出生后爷爷王伦给他取名王云,出生的地方从此改名为“端云楼”。后5岁仍不会说话,一和尚说其名破道,家人改名为王守仁。

年少时期
  十二岁时,王阳明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怙,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阳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与诸氏成婚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唤回去。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归余姚,船过广信,王阳明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中举人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之后的他更加适才讨论军事,并且善于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二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同学中有人以不中举为耻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被贬劝学
  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使治葬前威宁伯王越,还朝后上奏谈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件事情,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施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勃,苗、僚杂居。王守仁亲自劝导当地民众学习,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正德十三年,巡抚王守仁上任江西巡抚,迅速镇压了信丰等地的民变,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朝廷允许招安。十一月叛乱结束。次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仁举兵勤王,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兵,先是用计迷惑朱宸濠,使朱宸濠以为朝廷早有防备,叛军在南昌不敢行动,为集结兵力争取了时间,朱宸濠发现中计后率兵攻打安庆,王守仁趁宁王后方空虚攻占了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43天后宣告结束。

创建书院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临行前,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平乱后,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于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卒后,朝廷予谥文成,赠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封侯爵,称新建侯。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的影响

政治家
  王守仁一生仕途坎坷,先后担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后因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不久被刘瑾追杀,王守仁升至泸州县令,后升至南京刑部主事,此后屡次升迁,历任考功司郎中,正德七年,再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九年,改鸿胪寺卿。正德十一年,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守仁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在平定宁王叛乱之后,被封为新建伯,隆庆时期追封为侯爵,兼南京兵部尚书,后总督两广。王守仁因军功是明朝第二个封爵的文官。

军事家
  王守仁被称为“大明军神”,一生军功卓越。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祸江西三年之久的民变祸乱。次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迅速占领南康、九江,并计划兵取南京,进而北上。时任南赣巡抚王守仁用巧计迷惑叛军,并趁宁王后方空虚攻占南昌,最终在鄱阳湖决战中效仿“赤壁之战”击败叛军,擒获朱宸濠父子及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人,战争为期仅四十三天。晚年又率军平定了两广藤峡盗乱,在归途中病逝。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王守仁将去福建剿匪时(无大量军队),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当时,王守仁最为担心者,就是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同时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灭了。王守仁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城中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命人携蜡丸潜入南昌,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不知所措,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守仁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对外号称三十万。王守仁召集部下问应如何退敌。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 由于先前进行大量宣传工作,谎称有大量军队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
  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冲锋赏千金,负伤百金,要求他们死力一搏。
  但宁王军队的方阵(曹操用过的“连舟为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宁王的旗舰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后来,明武宗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之化名出征,江彬意欲不轨,挑唆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王阳明对宦官张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死更多人。最后协调结果是:让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宁王让皇帝俘虏,高兴一下。可见武宗之昏庸。

文学家
  王阳明的文学成就也很高,但往往被其事功、哲学所掩盖。《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阳明的名篇《瘗旅文》、 《教条示龙场诸生》。《四库全书》中有评论曰:“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王阳明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王世贞《书王文成集后》评:“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

书法家
  王阳明在书法上亦可称为明代大家。作品以行草为主。王阳明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哲学家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王守仁留有三本传世之作《传习录》、《阳明全书》(即《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门人所辑)、 《大学问》。《大学问》被认为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著作。阳明学在现代中国仍有广泛影响。现代新儒学的开山祖师之一熊十力,及其弟子牟宗三都继承并发展了阳明学。著名学者徐梵澄经过几十年对中国,印度,欧洲思想研究以后,在晚年也对陆王心学赞誉有加。中国大陆的当代学者蒋庆也对阳明赞誉有加(见《政治儒学》一书)。后阳明学通过余姚老乡朱舜水传至日本,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随身腰牌上刻有七字"一生伏首拜阳明"。王阳明心学是日本近代快速崛起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
  蒋中正也是王阳明学说的信徒,并因此将台北草山改名为阳明山。阳明学逐渐演化成了七个流派:江右学派,南中王门学派,粤闽王门学派,北方王门学派,楚中王门学派,浙中王门学派(左派),阴阳左派(泰州学派)。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人性本善,良知现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惧,所谓“慎独”(独处时犹如在大庭广众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礼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丝毫不善夹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心灵不受任何染污,这样良知自能百发百中。王阳明解释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则天理长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自无所昏蔽,自无所牵扰,自无所歉馁愧怍,动容周旋而中礼(合乎礼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谓真洒落矣。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间断)。孰谓敬畏之心反为洒落累(牵累)耶?

王守仁的纪念建筑

故居
  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大厅两侧各有侧屋。故居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方,已修复如初,并辟为王守仁史迹陈列馆。大厅为王氏家人议事及重要庆典活动场所。其它建筑如砖雕门楼,轿厅等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了原有风貌。1997年3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守仁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高宗弘历南幸,作过一次修缮,御赐“名世真才”题额并建四柱冲天式石牌坊于墓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驻绍部队将领陶广树立墓碑。1988-1989年绍兴县文物保护对王守仁墓进行了全面整修,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由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对王守仁墓进行了全面整修。
  王守仁墓坐北朝南,背依山岗,顺依山势,逐级升高,视野开阔,风水特佳。墓冢直径10米,墓道全长70余米,百余级台阶,四层平台,全部用石材精心雕刻而成,气势雄伟,是浙江地区较典型的明代墓葬建筑。墓地近2000平方米的山麓地带,数十棵合抱古松环侍左右,营建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历史原貌保存良好。
  绍兴市区坐303到花街站下, 走到红框位置,见到仙暇山庄的大门,直接走进去,左手边就是了。我是问了好几位村民,才找到地方的。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