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江有归舟三章》


江有归舟三章

江有归舟,亦乱其流。
之子言旋,嘉名孔修。
扬于王庭,允焯其休。
舟既归止,人亦荣止。
兄矣弟矣,孝斯践矣。
称觞燕喜,于岵于屺。
彼游惟帆,匪风不扬。
有彬伊父,匪学不彰。
予其怀而,勉尔无忘。

《江有归舟三章》译文及注释


《江有归舟三章》是唐代诗人萧颖士的作品,描写了江上归程中的景色与人物情感。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江有归舟,亦乱其流。
江上有一艘归向的船只,也影响了江水的流动。

之子言旋,嘉名孔修。
家中的子弟说要回来,美名为孔修。

扬于王庭,允焯其休。
在王室中得到表彰,将放松休息。

舟既归止,人亦荣止。
船只归到了停泊的地方,人们也停止了行动。

兄矣弟矣,孝斯践矣。
兄弟们互相照顾,孝敬之心得以实践。

称觞燕喜,于岵于屺。
举杯祝贺,喜悦之情在心中荡漾。

彼游惟帆,匪风不扬。
他们的游玩仅靠船帆,不依靠风力。

有彬伊父,匪学不彰。
有一位有才华的父亲,他的学问却不广为人知。

予其怀而,勉尔无忘。
让我怀念他,劝勉你不要忘记。

诗歌之美在于想象力的引导,通过作者以简练而优美的语言,将读者带入江上归舟的景象。诗中描绘了江上船只归途中的景色和人物情感。船只的归航给江水带来了涟漪,展示了江上景色的变化。子弟们的归来和名为孔修的美名,显示了家人的欢迎和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在王室中得到了表彰,而船只归航后人们也停下脚步放松。兄弟们之间彼此照顾和孝顺,彰显了传统的家庭美德。通过诗歌的形式,诗人表达了对兄弟间互相关怀和孝敬之情的赞美。最后一段中,作者表达了对一位有才华的父亲的怀念,并劝勉读者不要忘记他。整篇诗意融洽,文字简练而富有情感,展现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关系的珍视。

《江有归舟三章》拼音读音参考


jiāng yǒu guī zhōu sān zhāng
江有归舟三章

jiāng yǒu guī zhōu, yì luàn qí liú.
江有归舟,亦乱其流。
zhī zǐ yán xuán, jiā míng kǒng xiū.
之子言旋,嘉名孔修。
yáng yú wáng tíng, yǔn chāo qí xiū.
扬于王庭,允焯其休。
zhōu jì guī zhǐ, rén yì róng zhǐ.
舟既归止,人亦荣止。
xiōng yǐ dì yǐ, xiào sī jiàn yǐ.
兄矣弟矣,孝斯践矣。
chēng shāng yàn xǐ, yú hù yú qǐ.
称觞燕喜,于岵于屺。
bǐ yóu wéi fān, fěi fēng bù yáng.
彼游惟帆,匪风不扬。
yǒu bīn yī fù, fěi xué bù zhāng.
有彬伊父,匪学不彰。
yǔ qí huái ér, miǎn ěr wú wàng.
予其怀而,勉尔无忘。

作者简介


萧颖士(717~768年),字茂挺,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唐朝文人、名士。萧高才博学,著有《萧茂挺集》。门人共谥“文元先生”。工于书法,长于古籀文体,时人论其“殷、颜、柳、陆,李、萧、邵、赵,以能全其交也。”工古文辞,语言朴实;诗多清凄之言。家富藏书,玄宗时,家居洛阳,已有书数千卷。安禄山谋反后,他把藏书转移到石洞坚壁,独身走山南。其文多已散佚,有《萧梁史话》《游梁新集》及文集10余卷,明人辑录有《萧茂挺文集》1卷,《全唐诗》收其诗20首,收其文2卷。

作者介绍


萧颖士的生平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

  4岁能作文,10岁补太学生。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进士第一。天宝初年(743年左右)补秘书正字。时为裴耀卿、张钧、韦述等名士所器重,名扬天下,从业学生众多,世称“萧夫子”。唐天宝年间,受召任集贤校理。李林甫曾想召见,萧置之不理。他按《春秋》义类编年,写《传》百篇,又作《伐樱桃赋》以刺李林甫。后经史官韦述推荐任史馆待制。因不屈于李林甫而调任河南府参军事。时安禄山得宠,萧颖士托病隐于太室山。禄山反,萧走访几个镇守使,陈述守御之计。永王磷召请他,不应。后客死于汝南。门人共谥“文元先生”。萧高才博学,著有《萧茂挺集》。

  南朝梁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自恃才华,傲慢无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奉使到民间搜括遗书,结果久未复命,被劾免官。留客濮阳教授,以推引后进为己任,教诲弟子坚持道德与文章,认为“学也者,所务乎宪章典法,膏腴德义而已”,反对“征辨说,摭文字”,人称萧夫子。后召为集贤校理,不肯依附宰相李林甫,受其排斥,出为广陵参军事,作《伐樱桃树赋》。结果激怒李林甫,被免官。萧颖士与李华齐名,世称“萧李”。

  倭国派遣使臣来朝,愿聘请萧夫子为师, 因中书舍人张渐等反对而止。安史之乱时,曾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谏言坚守南阳。宰相崔圆让他做扬州功曹参军,仅一日便挂冠而去。萧颖士一生仕途多舛,晚年弃官,客死汝南,谥曰文元先生。其作品大多散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收入《四库全书》。有女嫁柳中庸。

  萧颖士为南朝梁宗室的后裔,世为官宦之家,因而较有条件受到良好的教育。史载,他自幼聪颖好学,过目成诵,四岁能文,10岁补太学生,19岁即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举进士,对策第一。天宝初年,补秘书正字,奉使至赵卫间搜求遗书,久未复命,被劾[2]  免官。后召为集贤校理,因不肯谄事宰相李林甫,受其排斥,出为广陵参军事。心有不平,作《伐樱桃树赋》以讥刺,触怒林甫,遂免官。曾依《春秋》体例,撰写编年史百篇。史官韦述荐以自代,召为史馆待制,不肯屈事李林甫,再度免官。后李林甫死,在安史乱中,曾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终官扬州功曹参军,因称“萧功曹”。颖士一生刚直有节,仕途多舛,最后弃官而去,客死汝南,门人共谥曰文元先生。

  萧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名重当时,人称萧夫子。日本使者来朝,曾表示要请萧夫子为师。文学家柳并、诗人刘太真等,皆曾门下受业,李阳、李幼卿、皇甫冉、陆渭等数十人受其奖掖,诗文均有所称,成为一代名士。同时,萧颖士的识见不仅表现在“知人”,而且还表现在明察时势方面。安史乱前,他看到安禄山宠恣骄慢,即感到大乱将至,遂托疾游中岳。安禄山叛乱之后,他往见河南采访使陈守战之策,不被采纳,后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谏言坚守南阳,为平定安史之乱作出重要贡献。永王璘乘安史之乱起兵谋夺帝位,曾召颖士,未从,并上书宰相崔圆,建议在平叛中应加强江淮的镇守,以防内乱,都表现出远见卓识。

  萧颖士一生致力于散文创作,与另一著名散文家李华齐名,世称“萧李”。他们的创作主张和实践,都可以看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教诲弟子注意道德和文章两方面的修养,学应“务乎宪章典法,膏腴德义”,反对“征辨说,摭文字”的浮夸学风;为文应“务乎激扬雅驯,彰宣事实”,反对“尚形似,牵比类”的骈俪文风(见《送刘太真序》)。因此,他推崇先秦两汉的文学家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而于当代则推崇陈子昂“文体最正”(李华《唐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自云:“平生属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文。魏晋以来,未尝留意。”“经术之外,略不婴心。”(《赠韦司业书》)他的文章虽未完全摆脱骈文旧格,大致还是符合其文学主张的。其诗也多为古体,仿《诗经》四言,并作小序。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萧颖士《游梁新集》3卷、文集10卷、《萧梁史谱》20卷,均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全唐诗》收录其诗20首。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