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边方春兴》是唐代诗人高骈的作品,描写了边地春天的景色和军队的活动。诗意深远,充满豪情壮志。
译文如下: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诗中的“草色青青柳色浓”描绘了春天边地的景色。草地上青青的颜色和密集的柳树增添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感觉。
接着是“玉壶倾酒满金钟”,这句描绘了军营里举办酒宴的场景。玉壶倾酒象征着盛情款待,金钟满酒象征着热闹的气氛。
然后是“笙歌嘹亮随风去”,这句描绘了笙歌的声音飘荡在风中。长笛、笙箫是古代宴会上常见的乐器,嘹亮的声音伴随着春风,更加增添了喜庆和欢乐的氛围。
最后一句“知尽关山第几重”表达了诗人对边地关山的思考。关山是边境的象征,守卫着边疆百姓的安全。作者此句表达了对士兵们辛苦守卫边境的无限敬佩,也表达了对国家边界安全的关切。
整首诗意蕴含着对春天的赞美、对军人的敬意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关切。通过对边地春光和军旅生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和军队的祝福和向往。这首诗充满着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展示了唐代边地的生活和景色,也体现了唐代士人心怀家国的情感。
biān fāng chūn xīng
边方春兴
cǎo sè qīng qīng liǔ sè nóng, yù hú qīng jiǔ mǎn jīn zhōng.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shēng gē liáo liàng suí fēng qù, zhī jǐn guān shān dì jǐ zhòng.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高骈(821-887),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孙。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乃山东(太行山以东)汉族名门渤海高氏。昭宗(八八九至九O三)时历淮南节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光启中为毕师铎所杀。家世禁衞,颇修饰,折节为文学,笔研固非其所事,然字亦不俗。咸通二年(八六一)张翔所撰唐蹈溪庙记,为其所书。
《唐书本传、集古录》唐末大将。字千里。高骈之先世为渤海人﹐迁居幽州(今北京)。祖崇文,为唐宪宗李纯时名将,世代为禁军将领。高骈累仕为右神策都虞候。懿宗初,高骈统兵御党项及吐蕃,授秦州刺史。咸通七年(866)﹐高骈镇安南,为静海军节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广州江道,沟通交广物资运输。后入为右金吾大将军,除天平军(今山东东平北)节度使。僖宗乾符二年(875),移镇西川,在任上刑罚严酷,滥杀无辜,但有干才,他筑成都府砖城,加强防御。又在境上驻扎重兵,迫南诏修好,几年内蜀地较安。五年,徙荆南(今湖北江陵)。当时,王仙芝、黄巢起义军转战江南,朝廷任高骈为镇海军(今江苏镇江)节度使、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使。次年,又迁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仍充都统、盐铁使以镇压起义军和主管江淮财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