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满江红(别鹤林)》


满江红(别鹤林)

明日如今,我已是、天涯行客。
相别后、麻姑山上,齐云亭侧。
几个黄昏劳怅想,几宵皓月遥思忆。
与二仙、不但此今生,皆畴昔。
频到此,欢无极。
今去也,来无的。
念浪萍风絮,东西南北。
七八年中想契密,三千里外来将息。
怅金丹、未就玉天辽,还_恻。

《满江红(别鹤林)》译文及注释


《满江红(别鹤林)》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葛长庚。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明天如今,我已是天涯行客。
相别之后,在麻姑山上,齐云亭旁。
几个黄昏,我劳碌地思念着你,
几个夜晚,月亮遥远,我怀念着你。
与那两位仙子,不仅在今生中,而且在很久以前就相识了。
我经常来到这里,欢乐无极限。
而今天我要离开,却又回不来了。
我思念着漂泊的浪子和飘零的风絮,
无论东西南北,都有我的思念。
在七八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思念着我们的默契,
即使相隔三千里,也不能阻止我前来探望你。
我感到悲伤,因为我还未完成我的修炼之旅,
还未达到玉天辽的境地,这让我感到深深的悲痛。

诗意和赏析:
《满江红(别鹤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修炼道路上的困惑之感。诗中诗人自称为天涯行客,意味着他已经身处远离家乡的地方,与亲人和朋友相隔甚远。他在麻姑山上的齐云亭旁与仙子别离,心中思念之情无法消散。黄昏的时候,他在劳碌中思念,夜晚的时候,他在遥远的月光下怀念。他与那两位仙子不仅在今生相识,而且在很久以前就有了渊源,频繁地来到这里,他们之间的欢乐无尽。然而,诗人即将离开这里,却又无法回来,这让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惋惜。

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漂泊人生和飘零命运的思考。他想起了浪子和风絮,它们无论在东西南北漂泊,都有他的思念。在七八年的时间里,诗人一直思念着与他有默契的人,即使相隔三千里,他也愿意前来探望对方。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己修炼之路上的遗憾和悲伤,他感到未能完成修炼使他深感痛苦。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诗人的离愁别绪、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以及对漂泊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同时,诗词运用了自然景物和仙境的描绘,通过与人文情感的结合,增加了诗词的诗意和情感的厚度,给人以深思和共鸣的空间。

《满江红(别鹤林)》拼音读音参考


mǎn jiāng hóng bié hè lín
满江红(别鹤林)

míng rì rú jīn, wǒ yǐ shì tiān yá xíng kè.
明日如今,我已是、天涯行客。
xiāng bié hòu má gū shān shàng, qí yún tíng cè.
相别后、麻姑山上,齐云亭侧。
jǐ gè huáng hūn láo chàng xiǎng, jǐ xiāo hào yuè yáo sī yì.
几个黄昏劳怅想,几宵皓月遥思忆。
yǔ èr xiān bù dàn cǐ jīn shēng, jiē chóu xī.
与二仙、不但此今生,皆畴昔。
pín dào cǐ, huān wú jí.
频到此,欢无极。
jīn qù yě, lái wú de.
今去也,来无的。
niàn làng píng fēng xù, dōng xī nán běi.
念浪萍风絮,东西南北。
qī bā nián zhōng xiǎng qì mì, sān qiān lǐ wài lái jiāng xī.
七八年中想契密,三千里外来将息。
chàng jīn dān wèi jiù yù tiān liáo, hái cè.
怅金丹、未就玉天辽,还_恻。

作者简介


白玉蟾(公元1194 -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作者介绍


葛长庚的经历

  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葛长庚的传奇

  公元1206年春,十二岁的白玉蟾赴广州贡院参加童子科,考官韩世忠出题“织机”,白玉蟾现场作诗:“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白玉蟾师事陈楠,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

  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1134-1229),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太乙宫。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一日不知所在。

葛长庚的著述

  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掺揉易学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葛长庚的作品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