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山色古,庙与寺松连。
住此修行过,春风四十年。
鼎尝天柱茗,诗硾剡溪笺。
冥目应思著,终南北阙前。
《寄敬亭清越》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以敬亭山为背景,写下自己在这里修行四十年的经历与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
敬亭山色古,庙与寺松连。
住此修行过,春风四十年。
鼎尝天柱茗,诗硾剡溪笺。
冥目应思著,终南北阙前。
诗意和赏析:
《寄敬亭清越》描绘了敬亭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古老山景的喜爱和对修行之地的留恋之情。
诗中的敬亭山被称为“古”,显示了它历史悠久的背景。庙与寺连着松树,形成了山景的连绵不断。
诗人表示自己曾经住在这里修行了整整四十年,暗示了他在这个地方培养了深厚的修行功力,并且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诗中还提到了“鼎尝天柱茗”,表明诗人不仅修行,也品味了高质量的茶叶,享受了生活的美好。
他还提到了“诗”和“硾”,指代了自己的诗文创作和读书笔记,表明他在这里才得以有机会专注于文学修养。
最后两句诗表示诗人对敬亭山的眷恋,他可能在离开这个地方前注视着北阙,思考着自己修行的成果和未来的道路。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情感和这里所带给他的修行成果。通过描绘景色和个人经历,诗人传达了对修身养性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jì jìng tíng qīng yuè
寄敬亭清越
jìng tíng shān sè gǔ, miào yǔ sì sōng lián.
敬亭山色古,庙与寺松连。
zhù cǐ xiū xíng guò, chūn fēng sì shí nián.
住此修行过,春风四十年。
dǐng cháng tiān zhù míng, shī zhuì shàn xī jiān.
鼎尝天柱茗,诗硾剡溪笺。
míng mù yīng sī zhe, zhōng nán běi quē qián.
冥目应思著,终南北阙前。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