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将真性染埃尘,为有烟霞伴此身。
带日长江好归信,博罗山下碧桃春。
《寄题罗浮别业》是一首唐代高骈的诗,内容表达了诗人追求真正的自我,不被尘世的烦扰所染污。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不将真性染埃尘,
为有烟霞伴此身。
带日长江好归信,
博罗山下碧桃春。
诗意:
这首诗通过对自身追求真正自我、不为尘世所染的描述,表达了作者追求内心平静和心灵自由的情感。诗人希望能够与烟霞相伴,摆脱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在长江畔,诗人发誓要守住自己的归信。而在博罗山下的碧桃春景中,也寄望着新的希望和美好。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追求真正自我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通过对烟霞和花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清净和美好的向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特点。全诗字里行间透露出淡雅、清新的意境,给人一种宁静和恬静之感。同时,这首诗还蕴含着一种追求真、善、美的哲学思辨,以及对尘世寻觅真正自我的探索。整个诗篇给人一种明朗、舒畅的感觉,引发人们对追求真正自我、逃离尘世束缚的共鸣。
jì tí luó fú bié yè
寄题罗浮别业
bù jiāng zhēn xìng rǎn āi chén, wèi yǒu yān xiá bàn cǐ shēn.
不将真性染埃尘,为有烟霞伴此身。
dài rì cháng jiāng hǎo guī xìn, bó luó shān xià bì táo chūn.
带日长江好归信,博罗山下碧桃春。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高骈(821-887),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孙。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乃山东(太行山以东)汉族名门渤海高氏。昭宗(八八九至九O三)时历淮南节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光启中为毕师铎所杀。家世禁衞,颇修饰,折节为文学,笔研固非其所事,然字亦不俗。咸通二年(八六一)张翔所撰唐蹈溪庙记,为其所书。
《唐书本传、集古录》唐末大将。字千里。高骈之先世为渤海人﹐迁居幽州(今北京)。祖崇文,为唐宪宗李纯时名将,世代为禁军将领。高骈累仕为右神策都虞候。懿宗初,高骈统兵御党项及吐蕃,授秦州刺史。咸通七年(866)﹐高骈镇安南,为静海军节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广州江道,沟通交广物资运输。后入为右金吾大将军,除天平军(今山东东平北)节度使。僖宗乾符二年(875),移镇西川,在任上刑罚严酷,滥杀无辜,但有干才,他筑成都府砖城,加强防御。又在境上驻扎重兵,迫南诏修好,几年内蜀地较安。五年,徙荆南(今湖北江陵)。当时,王仙芝、黄巢起义军转战江南,朝廷任高骈为镇海军(今江苏镇江)节度使、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使。次年,又迁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仍充都统、盐铁使以镇压起义军和主管江淮财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