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长孙皇后。
长孙无忌大家都知道,长孙皇后的亲哥,不但和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还是辅佐元勋,被太宗视为心腹,他的待遇可以说群臣无人能比。后来太宗几度想要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结果却遭到了长孙皇后的极力反对,可太宗认为长孙无忌文武兼备,并没有听劝。
但长孙皇后异常坚定,眼瞅无法说服丈夫,便私下命哥哥辞职。太宗拗不过妻子的坚持,只好解除了长孙无忌的尚书右仆射,但却将他升为从一品地开府仪同三司(唐朝时文散官的最高官阶),让他享受高官厚禄但不管事。长孙皇后这才满意地喜笑颜开。
其实,不管是论资排辈,还是说对大唐王朝的贡献,长孙无忌身居高位都是无可非议的。可为何长孙皇后却极力阻止兄长担任朝廷的重要职位呢?这就要讲一讲“外戚”的问题了。
据《旧唐书》的记载,当年长孙皇后病重,和唐太宗诀别时就曾提到,对外戚之事要以前朝为鉴,“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
这里的“吕”就是西汉吕氏家族,吕后统治期间,重用诸多吕姓为重臣,先后封了哥哥的子孙为吕王、梁王、赵王、燕王,还封了其他吕姓六人为侯,负责京师和宫殿的治安。此外,她还喜欢搞裙带关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将自己亲外孙女嫁给了亲儿子。
“霍”就是西汉的霍氏家族,这个家族到了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任职期间,已是权利滔天,他的儿子、侄孙、女婿、堂侄、外孙以及远亲近戚等等,全都靠着霍光的关系,在朝中任要职。他们倚仗权势,横行霸道,飞扬跋扈。
当然,除了对这种裙带之风的厌恶之外,长孙皇后忧虑更深的还是外戚家族的悲惨结局。
在皇权逐步加强的背景下,由于同姓宗室贵族拥有皇位继承权而不被皇帝信任,所以皇族和外戚始终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因此大多外戚家族的结局都是不幸的,“大者夷灭,小者放流”就是他们大多数的下场。
长孙皇后深知《易经》中“谦则吉,盈则凶”的道理,同时也深知西汉吕氏、霍氏的可悲下场。由于吕后分封诸多吕姓为王,违背了刘邦生前规定的“非刘氏为王,天下共击之”的禁令,结果引起了刘氏宗室和重臣元老的不满,所以当吕后一死,吕氏家族就被一网打尽了。
霍氏家族在霍光死后日渐衰弱,他们打算发动兵变,废掉皇帝。结果被揭发后,霍氏家族有的畏罪自杀,有的被捕杀,有的被幽禁,因受霍氏一案牵连而被诛灭的就有几十家。
所以长孙皇后认为,自己的家族要想长久无忧,就不能让他们担任要职。
然而历史总是无情的,长孙皇后的遗言还是不幸被言中了。唐太宗弥留之际,命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政,结果后来继位的唐高宗打算立武则天为后,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唐高宗就在武则天的唆使下将反对此事的褚遂良贬为了地方都督。后来武则天又指使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意图谋反,将其削去官职,流放到了黔州,随后长孙无忌选择了自杀。
按理说,长孙无忌没有一般国戚所容易沾染的恶习,可终究还是没能逃出外戚可悲下场的宿命。
历史上对长孙皇后的评价是很高的,比如“贤哉长孙,母仪何伟”、“文徳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长孙皇后知大体,有见地,对于家族的看法再联系日后之事,足见她非凡的远见和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