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晋•张华 《博物志》卷八:“尧 之二女, 舜 之二妃曰 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唐•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不见 湘妃 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元•张可久 《寨儿令·送别》曲:“白玉连环斑竹阑干,回首泪偷弹。”
毛泽东 《答友人》诗:“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指斑竹所制的手杖。
斑竹(学名: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 f.lacrima-deae Keng f. et Wen)是禾本科刚竹属乔木或灌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20米幼竿无毛,竿环稍高于箨环。竿有紫褐色或淡褐色斑点。箨鞘革质,箨耳紫褐色,繸毛通常生长良好箨舌拱形,箨片带状,中间绿色两侧紫色,边缘黄色叶耳半圆形,叶舌明显伸出花枝呈穗状,每片佛焰苞腋内有的假小穗,小穗披针形,外稃被稀疏微毛内稃稍短于其外稃,鳞被菱状长椭圆形,花柱较长,柱头羽毛状。笋期5月下旬。
斑 [ bān ] 1. 一种颜色中夹杂的别种颜色的点子或条纹。 如 斑点。斑纹。斑斓。雀斑。斑秃。斑白。斑竹。斑驳(色彩错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喻从看到的一部分,推测全貌)。 [更多解释]
竹 [ zhú ] 1.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 如 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竹刻。 2. 指竹制管乐器。 如 金石丝竹。 3.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4. 姓。 [更多解释]
答:斑竹的拼音是:bān zhú
点击 朗读图标播放 斑竹 的发音
答:斑竹的意思是:植物名。皮有紫黑色的斑纹,茎可制成装饰品、手杖、笔杆等。相传舜死后,其二妃娥皇、女英因思帝伤痛,泪沾湘江畔上的竹子,使竹尽成斑,故称为「斑竹」。
答:斑竹的近音词、同音词有:班竹,班主,板渚,板筑,绊住,版筑,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