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1902年6月英敛之创刊于天津。1916年售于王郅隆。1926年由胡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先后出上海、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版。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改组为《进步日报》后与上海版合并,于1956年10月迁北京1966年9月停刊。香港版《大公报》继续出版。
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初由天主教徒柴天宠、主教樊国梁、法公使鲍渥等集资筹办宗教色彩比较浓厚曾受法国势力的干预。
创刊后由英敛之(名英华)任总理方守六任主笔。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宗旨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外来侵略。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著称。特别是与慈禧手下炙手可热的袁世凯顶撞抗争了十几年名满全国。
1916年9月,报纸售予王郅隆,政治上趋近北洋政府安福系和日本销数大落,到1920年每天只印几十份。
1925年11月27日停刊。
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日报。1926年6月天津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出资5万元邀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股份公司接办该报。
吴自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同年9月1日恢复出版。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实际上言论立场基本倾向于国民党政权奉蒋介石为“国家中心”;另外对共产党、红军既攻击诬蔑也作一些客观报道。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主张“缓抗”,受到“东北留平同乡反日救国会”的警告。
1932年“一·二八”事变谴责日军侵略,支持十九路军抗战。1934年1月特邀社会名流学者胡适、翁文灏、梁漱溟等8人撰写《星期论文》受到文化知识界的欢迎。
大 [ dà ]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如 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2. 指大小的对比。 如 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 如 大局。大众。 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 如 不大高兴。 5. 年长,排行第一。 如 老大。 6. 敬辞。 如 大作。大名。大手笔。 7. 时间更远。 如 大前年。 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 如 大概。大凡。 大 [ dài ] 1. 〔~夫〕医生(“夫”读轻声)。 2. 〔~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大 [ tài ] 1. 古通“太”。 2. 古通“泰”。 [更多解释]
公 [ gōng ]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 如 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 如 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3. 国家,社会,大众。 如 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4. 让大家知道。 如 公开。公报。公然。 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 如 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公主。 6. 敬辞,尊称男子。 如 海公。包公。诸公(各位)。 7. 雄性的。 如 公母。公畜。 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 如 公公。外公(外祖父)。 9. 姓。 [更多解释]
报 [ bào ] 1. 传达,告知。 如 报告。报喜。报捷。报考。报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报废。 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 如 简报(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报。情报。晚报。画报。报端。 3. 回答。 如 报答。报恩。报仇。报国(报效祖国)。报酬。 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 如 报应。 [更多解释]
答:大公报的拼音是:dà gōng bào
点击 朗读图标播放 大公报 的发音
答:大公报的意思是:民国前十年(西元1902)由英歛之创办于天津的报纸。民国十五年,由张季鸾主笔政,成为当时最有权威的日报。西元一九四一年荣获米苏里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大陆沦陷,上海与天津的大公报,先后停刊,而目前香港的大公报,则为中共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