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
引《明史·职官志一》:“初 洪武 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
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引清•全祖望 《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 金坛周 仪部 鑣 实主之。”
清•全祖望 《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於师门,不亦大乎!”
仪部,拼音yí bù,出处《明史·职官志一》。
仪 [ yí ] 1. 人的外表或举动。 如 仪态。仪表。威仪(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 2. 按程序进行的礼节。 如 仪式。仪仗。司仪。 3. 礼物。 如 贺仪。谢仪。 4. 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 如 仪器。 5. 法制,准则。 如 仪刑。“设仪立度,可以为准则”。 6. 姓。 [更多解释]
部 [ bù ] 1. 全体中的一份。 如 部分(“分”读轻声)。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2. 机关企业按业务范围分设的单位。 如 外交部。编辑部。部队(军队)。 3. 具有统属关系。 如 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将。部属。部首。部落(luò)。 4. 安置安排。 如 部署。 5. 量词。 如 一部小说。三部汽车。 [更多解释]
答:仪部的拼音是:yí bù
点击 朗读图标播放 仪部 的发音
答:仪部的意思是:①.明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②.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答:仪部的近音词、同音词有:疑怖,遗布,移步,乙部,医部,衣补,一布,医卜,逸步,昳晡,蚁步,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