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1)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约在今之山西东南部。《后汉书·冯衍传上》:“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奈何举之以资强敌?”李贤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2)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江关(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今四川旧昭化西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三关电扫刘禅入臣。”李善注:“蜀有阳平、江关、白水关。”(3)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在今河南信阳南。《南齐书·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
(4)溢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在今河北雄县、霸县一带。《新五代史·周世宗纪》“﹝六年夏四月﹞辛丑取益津关,以为霸州。癸卯,取瓦桥关,以为雄州”宋徐无党注:“世宗下三关,瓦桥、益津以建州及见,淤口关止置寨,故旧史、实録皆阙不书。”(5)明代以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关在今山西太原之北;以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在今河北曲阳之北。《明史·翟鹏传》:“增游兵三支,分驻雁门、宁武、偏头……又于宣、大三关间,各设劲兵。”清龚自珍《与吴虹生书》:“三关者雁武、宁武、偏头也。在太原之北,大同之南。”清冯桂芬《费树臣饮马长城图小影序》:“曲阳在居庸、紫荆、倒马内三关之南距倒马百二十里。”
指人体的三个重要部分说法不一。(1)指耳、目、口。《淮南子·主术训》:“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黄庭内景经·三关》:“三关之中精气深九微之内幽且阴。”梁丘子注:“据下文口、手、足为三关。又元阳子以明堂、洞房、丹田为三关。”
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1) 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约在今之 山西 东南部。
引《后汉书·冯衍传上》:“夫 上党 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奈何举之以资彊敌?”
李贤 注:“三关,谓 上党关、壶口关、石陘关。”
(2) 阳平关 (今 陕西 沔县 西)、 江关 (今 四川 奉节 东)、 白水关 (今 四川 旧 昭化 西北)。 《文选·干宝〈晋纪总论〉》:“三关电扫 刘禪 入臣。”
李善 注:“蜀有 阳平、江关、白水关。”
(3) 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在今 河南 信阳 南。 《南齐书·州郡志下》:“泰始 中,立州於 义阳郡。有三关之隘。”
(4) 溢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在今 河北 雄县、霸县 一带。 《新五代史·周世宗纪》“﹝六年夏四月﹞辛丑,取 益津关,以为 霸州。癸卯,取 瓦桥关,以为 雄州” 宋•徐无党 注:“世宗 下三关, 瓦桥、益津 以建州及见, 淤口关 止置寨,故旧史、实録皆闕不书。”
(5) 明•代以 雁门、宁武、偏头 为外三关,在今 山西 太原 之北;以 居庸、紫荆、倒马 为内三关在今 河北 曲阳 之北。 《明史·翟鹏传》:“增游兵三支,分驻 雁门、寧武、偏头 ……又於 宣、大 三关间,各设劲兵。”
清•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三关者, 雁武、宁武、偏头 也。在 太原 之北, 大同 之南。”
清•冯桂芬 《费树臣饮马长城图小影序》:“曲阳 在 居庸、紫荆、倒马 内三关之南,距 倒马 百二十里。”
指人体的三个重要部分,说法不一。(1)指耳、目、口。
引《淮南子·主术训》:“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
(2)指口、手、足。 《黄庭内景经·三关》:“三关之中精气深,九微之内幽且阴。”
梁丘子 注:“据下文,口、手、足为三关。又 元阳子 以明堂、洞房、丹田为三关。”
特指下丹田。
引《黄庭内景经·脾长》:“闭塞三关握固停。”
梁丘子 注:“脐下三寸为元关亦曰三关,言固精护气不妄施泄。”
前蜀 杜光庭 《王宗玠宅弘农郡夫人降圣日修大醮词》:“正身心於九室捡神气於三关。”
《西游记》第四一回:“须臾间气透三关,转明堂,衝开孔窍,叫了一声:‘师父啊!’”
中医学名词。小儿指纹诊断法的三个部位又称三指关。即风关、气关、命关。
引《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四诊总括: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热寒。”
注:“三关者,手虎口处风、气、命三关也。”
三个关隘的合称:(1) 平靖关、武阳关(即武胜关)、黄岘关为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县)之三关。(2) 上党、壶口、石陉,为上党(今山西省东南部地 )之三关。唐·章怀太子·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也。」(3) 阳平关、江关、白水关为蜀之三关。唐·李善·注:「蜀有阳平、江关、白水关,此为三关。」(4) 北周以益津(今河北省霸县)、瓦桥(今河北省雄县)、草桥(今河北省高阳县)为三关关北属辽。(5) 明时以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6) 雁门、宁武、偏头,为山西乙则上之三官者废矣。」
引《南齐书·卷一五·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北接陈、汝,控带许、洛。」
《后汉书·卷二八上·冯衍传》:「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
《文选·干宝·晋纪总论》:「三关电扫,刘禅入臣。」
身体食、视、听三要处。
引《淮南子·诠言》:「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
(1)即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在今山西。上党关一说在今屯留县境,一说在今晋城南;壶口关在今黎城东北;石陉关无考一说即井陉关。《后汉书·冯衍传》:“上党东带三关,”即此。
(2)即阳平关、江关、白水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江关在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在今四川广元西北。《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刘氏据三关之险。”即此。
(3)义阳三关。南北朝时义阳郡(治今河南信阳)南平靖、黄岘、武阳三关的总称。在今豫鄂界上。三关与郡城势如首尾为南北兵争要地。《南齐书·州郡志》:义阳“有三关之隘”。
(4)即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在今河北:淤口关在今霸县东,益津关在今霸县,瓦桥关在今雄县。五代周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关与契丹分界,即此。一说三关中有草桥关(今河北高阳东)而无淤口关。
(5)明代以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今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京师恃为外险北边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三关:即本参(初关)、重关、末后关。由参话题引出无漏慧由无漏慧,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名为初关。既见性已,乃以无漏慧对治烦恼到烦恼伏而不起现行,方名重关。然烦恼之伏,犹赖对治功用必至烦恼净尽,任运无功用时,始透末后一关。
三 [ sān ]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 如 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2. 表示多次或多数。 如 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更多解释]
关 [ guān ] 1. 闭,合拢。 如 关门。关闭。关张。关停并转(zhǎn)。 2. 拘禁。 如 关押。关禁。 3. 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 如 关口。关隘。关卡(qiǎ)。关塞(sài)。关津。嘉峪关。 4. 征收进出口货税的机构。 如 海关。关税。 5. 重要的转折点,不易度过的时机。 如 关节。难关。年关。 6. 牵连,联属。 如 关连。关联。关心。关涉。关乎。关注。关于。有关。 7. 旧指发给或支领薪饷。 如 关饷。 8. 姓。 [更多解释]
答:三关的拼音是:sān guān
点击 朗读图标播放 三关 的发音
答:三关的意思是:①.三个关隘的合称:(1) 平靖关、武阳关(即武胜关)、黄岘关,为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县)之三关。(2) 上党、壶口、石陉,为上党(今山西省东南部地 )之三关。唐·章怀太子·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也。」(3) 阳平关、江关、白水关,为蜀之三关。唐·李善·注:「蜀有阳平、江关、白水关,此为三关。」(4) 北周以益津(今河北省霸县)、瓦桥(今河北省雄县)、草桥(今河北省高阳县)为三关,关北属辽。(5) 明时以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6) 雁门、宁武、偏头,为山西乙则上之三官者废矣。」②.身体食、视、听三要处。
答:三关的近音词、同音词有:三观,三冠,三官,散官,散馆,三馆,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