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明•焦竑 《焦氏笔乘·不识一丁》:“苻坚 宴群臣赋诗 姜平子 诗内有丁字,直而不屈 坚 怪问之, 平子 对曰:‘屈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 坚 悦擢上第。夫 庄子 云:丁子有尾。若直下不屈乃古下字也。下作丅,上作丄。若 坚 与 平子,正不识一丁者。”
明•胡应麟 《诗薮·六朝》:“嵇喜叔夜 之兄, 吕安 所为题凤, 阮籍 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清•吴趼人 《俏皮话·送死》:“某紈袴,拥巨资,而目不识一丁。”
丁,比喻极易认识的字。语本形容人不识字或毫无学问。也作「目不识丁」、「目不识字」、「一丁不识」、「未识一丁」。
引《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村夫不识一丁,愚者岂无一得?」
不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如 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如 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 如 他现在身体好不? 不 [ fǒu ] 1.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更多解释]
识 [ shí ] 1. 知道,认得,能辨别。 如 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 如 知识。常识。 3. 辨别是非的能力。 如 见识。远见卓识。 识 [ zhì ] 1. 记住。 如 博闻强识。 2. 标志,记号。 [更多解释]
一 [ yī ]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2. 纯;专。 如 专一。一心一意。 3. 全;满。 如 一生。一地水。 4. 相同。 如 一样。颜色不一。 5. 另外的。 如 蟋蟀一名促织。 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 如 算一算。试一试。 7. 乃;竞。 如 一至于此。 8. 部分联成整体。 如 统一。整齐划一。 9. 或者。 如 一胜一负。 10. 初次。 如 一见如故。 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更多解释]
丁 [ dīng ] 1. 天干的第四位,用于作顺序第四的代称。 如 丁是丁,卯是卯。 2. 成年男子。 3. 人口。 4. 从事某种劳动的人。 如 园丁。 丁 [ zhēng ] 1. 〔~~〕象声词,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 [更多解释]
答:不识一丁的拼音是:bù shí yī dīng
点击 朗读图标播放 不识一丁 的发音
答:不识一丁的意思是:丁,比喻极易认识的字。语本形容人不识字或毫无学问。也作「目不识丁」、「目不识字」、「一丁不识」、「未识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