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和眼睛。
引《礼记·仲尼燕居》:“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
《史记·五帝本纪》:“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宋•苏轼 《石菖蒲赞》:“菖蒲味辛温无毒开心补五臟,通九窍明耳目。”
鲁迅 《彷徨·伤逝》:“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
引《国语·晋语五》:“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於我也故不敢。”
《梁书·武帝纪中》:“故能物色幽微耳目屠钓,致王业於缉熙,被淳风於遐邇。”
元•刘祁 《归潜志》卷七:“所患耳目不广,不能周知民间苦乐国势安危。”
引晋•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上》:“《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唐•韩愈 《争臣论》:“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
梁启超 《<清议报>叙例》:“是以联合同志共兴《清议报》,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刘少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引《书·益稷》:“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孔颖达 疏:“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耳目,大体如一身也。”
《旧唐书·姚珽传》:“臣以庸朽滥居辅弼,虚备耳目。”
清•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举天下至於无可信而乃欲寄其耳目,託其心腹,则其势不得不流於偏重而私昵得以用之矣。”
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 吏皆为耳目诸 灌氏 皆亡匿, 夫 繫,遂不得告言 武安 隐事。”
《北史·房彦谦传》:“唯愿远布耳目,精加采访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
清•魏源 《圣武记》卷一:“大 清•又厚抚 辽 人之往来我地者於是降人与 辽 人皆为我耳目。”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有些场合他不去,会有人告诉他的至少有 江菊霞 这个耳目。”
周建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派了联络员带领我们躲过了敌人的耳目通过了层层封锁线。”
审察。
听的人与看的人。泛指闲杂人。
引《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蒙先生赐顾本该备个小酌,奉屈一谈;一来恐怕亵尊二来小地方耳目众多明日备个菲酌送到尊寓万勿见却。」
《文明小史·第五九回》:「老兄不过三十上下令正的年纪也不会大到那里去耳目众多,声名攸碍,这是如何使得呢?」
引《红楼梦·第七四回》:「凤姐见王夫人盛怒之际又因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耳目,常时调唆著邢夫人生事纵有千百样言辞,此刻也不敢说。」
耳 [ ěr ]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 如 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mó)。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2. 像耳朵的东西。 如 木耳。银耳。 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 如 耳房。鼎耳。 4. 听说。 如 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 如 想当然耳。 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 如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更多解释]
目 [ mù ] 1. 眼睛。 如 目光。醒目。历历在目。目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2. 看,视。 如 目语。目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3.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 如 目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 4.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 如 条目。纲举目张。 5. 名称。 如 数目。巧立名目。 6. 标题。 如 目录。 7.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 如 鸟纲中有雁形目和鸡形目。 8. 孔眼。 如 网目。 9. 指为首的人。 如 头目。 [更多解释]
答:耳目的拼音是:ěr mù
点击 朗读图标播放 耳目 的发音
答:耳目的意思是:①.耳朵和眼睛。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耳目殊司,工艺异业。」亦泛指见闻。②.审察。③.听的人与看的人。泛指闲杂人。④.代人刺探消息的人。
答:耳目的近音词、同音词有:儿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