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伏臈”。
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
引《史记·留侯世家》:“留侯 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 黄石。”
《后汉书·孝明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
明•唐顺之 《皇陵行》:“伏臈烝尝时不后清明寒食更浇酒。”
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引汉•杨恽 《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
《周书·晋荡公护传》:“每四时伏腊, 高祖 率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觴上寿。”
《梁书·处士传·何胤》:“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
清•钱谦益 《寿何峄县序》:“两从叔翩翩少年岁时伏腊,与先生辈徵逐讌饮,有承平王孙之乐。”
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引唐•白居易 《江楼早秋》诗:“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臈资。”
宋•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此虽与兄弟亲戚相远而伏腊稍充足,居室稍宽。”
《金史·王去非传》:“督妻孥耕织以给伏腊。”
伏祠腊祭或以夏祭为伏,冬祭为腊。
伏腊,汉语词语,读音是fú là, 亦作“ 伏臈 ”,一指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一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也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伏 [ fú ] 1. 趴,脸向下,体前屈。 如 伏卧。伏案读书。 2. 低下去。 如 此起彼伏。 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 如 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 使屈服。 如 降伏。降龙伏虎。 5. 隐藏。 如 伏兵。埋伏。 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 如 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 姓。 [更多解释]
腊 [ là ] 1. 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2. 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 如 腊肉。腊鱼。腊味。 3. 姓。 腊 [ xī ] 1. 干肉。 如 “噬腊肉,遇毒。” 2. 晾干。 如 “燃得而腊之以为饵。” 3. 皮肤皴皱。 [更多解释]
答:伏腊的拼音是:fú là
点击 朗读图标播放 伏腊 的发音
答:伏腊的意思是:①.夏之伏日及冬之腊日,为秦汉时令名。②.伏祠腊祭,或以夏祭为伏,冬祭为腊。
答:伏腊的近音词、同音词有:伏臈,脯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