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或译作 阿输迦。意为 无忧王。为古 印度 名王 旃陀罗笈多 之孙 宾头沙罗 之子,初奉婆罗门教后皈依佛教,崇佛教为国教。颁布许多以佛教治国的敕令,刻在山岩或石柱上并派人到国外传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引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阿育王 坏七塔作八万四千塔,最初作大塔,在城南二里餘…… 阿育王 于此作 泥梨城。”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公元前三世纪中有 阿育王 信奉佛教,供养僧徒。”
印度古代国王。梵语Aśoka意译无忧。为古印度名王旃陀罗笈多之孙。西元前二百七十三年即位在位期间几乎统一全印度后归依佛教,并大力推行佛教广立碑敕传说阿育王在华氏城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并派人到国外传法,对后来佛教发展影响极大。
阿育王(英语: Ashoka梵文:अशोक;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
18岁时他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约公元前273年宾头娑罗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为了夺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加入了争夺王位的斗争。传说阿育王曾经谋杀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终阿育王获得了胜利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举行了正式登基典礼。
阿育王早年好战杀戮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区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称为“无忧王”。阿育王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曾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统治时期是古印度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也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
阿 [ ā ] 1.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 如 阿大。阿爷。阿爹。阿罗汉。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阿 [ ē ] 1. 迎合,偏袒。 如 阿附。阿其所好。阿谀逢迎。 2. 凹曲处。 如 山阿。 [更多解释]
育 [ yù ] 1. 生养。 如 育龄。节育。生儿育女。 2. 养活。 如 育婴。哺育。培育。抚育。养育。 3. 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 如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书育人。 [更多解释]
王 [ wáng ]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 如 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cháo )。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 如 王公。王侯。 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 如 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 大。 如 王父(祖父)。王母(祖母)。 5. 姓。 王 [ wàng ] 1.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 如 王天下。王此大邦。 [更多解释]
答:阿育王的拼音是:ā yù wáng
点击 朗读图标播放 阿育王 的发音
答:阿育王的意思是:印度古代国王。梵语Aśoka,意译无忧。为古印度名王旃陀罗笈多之孙。西元前二百七十三年即位,在位期间,几乎统一全印度,后归依佛教,并大力推行佛教,广立碑敕传说阿育王在华氏城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并派人到国外传法,对后来佛教发展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