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②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主要讥讽说话的人);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
例子:对牛弹琴,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清・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正音:“弹”,读作“tán”,不能读作“dàn”。
歇后语: 抱着琵琶进磨坊 —— 对牛弹琴
谜语: 牧童拉二胡 (谜底:对牛弹琴)
故事: 古代音乐家公明仪每次弹琴时,他的琴声引来很多鸟儿与蝴蝶。当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对水牛弹奏几曲,结果水牛无动于衷地走开,公明仪大叹:“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为牛弹琴,但牛依然低头而食,听而不闻。比喻讲话、做事不看对象。典出《弘明集・卷一・汉・牟融・理惑论》。后用“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
问曰:“子云:『佛经如江海,其文如锦绣。』何不以佛经答吾问,而复引《诗》《书》合异为同乎?”牟子曰:“渴者不必须江海而饮,饥者不必待廒仓而饱。道为智者设,辩为达者通,书为晓者传,事为见者明。吾以子知其意,故引其事。若说佛经之语,谈无为之要,譬对盲者说五色,为聋者奏五音也。师旷虽巧,不能弹无弦之琴。狐貉虽煴,不能热无气之人。[1]为牛弹[2],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3]之声、孤[4]之鸣,即掉尾、奋耳,[5]而听。是以《诗》、《书》理子耳。”
[1]公明仪:春秋鲁国贤人,南武城人,生卒年不详。
[2]〈清角〉之操:〈清角〉这首琴曲。清角,乐曲名。操,琴曲。
[3]蚊虻:音wén méng,吸血的蚊虫与牛虻。
[4]犊:音dú,小牛。
[5]蹀躞:音dié xiè,小步徘徊的样子。
牟子(?∼公元79年),本名牟融,东汉人,熟读经史百家,并精通佛理,许多儒家学者都向他请教有关佛学的问题。不过牟子在对儒家学者讲解佛理时,总是引用儒家的经书来作说明,有人问:“您说佛家经典那么多,内容广博深厚,为什么不用佛经讲解呢?”牟子答道:“你们对儒家经典的内容很熟,如果我引用儒家经典解释佛理,你们很容易就能了解。反之,我若是引用佛典,就像对瞎子说各种漂亮颜色,对聋子演奏音乐,一点帮助也没有。就是师旷那样的音乐大师,无论技艺多么精巧,也不能弹奏没有琴弦的琴;狐貉的皮毛虽然暖和,但也不能温暖没有生气的死人。例如春秋鲁国的公明仪,有一次看见一头牛在吃草,就弹琴给牠听,可是不管旋律多悦耳动听,牛却充耳不闻,自顾著吃草,这是因为人类的音乐不适合给牛听。后来他改弹出蚊虻鼓翅声、落单小牛的悲鸣声,牛就立刻停止吃草,摇著尾巴,竖起耳朵,徬徨不安地聆听。我引用儒家经典来讲解佛理,也是同样的道理。”由典源看来,牟子举公明仪为牛弹琴的故事时,并没有贬抑牛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说明自己的用意。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对牛弹琴”,用来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
㈠
语义比喻讲话、做事不看对象。
类别用在“方法失当”的表述上。
①这家牧场放音乐给乳牛听,真的是对牛弹琴。
②今天无论是不是对牛弹琴,请大家全力演出就好。
③有人讥笑我们是来对牛弹琴,却不知在座的各位个个都是行家。
④对老外介绍唐诗,可能会对牛弹琴,但也可能喜遇知音。
㈡
语义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
类别用在“方法失当”的表述上。
①对这些人讲道理,无异对牛弹琴,得另想办法才行。
②跟这种人讲道理,就好像对牛弹琴,别再浪费口舌了。
③有时看到儿女回应的冷漠,为人父母的真以为在对牛弹琴。
④我白花了一下午时间跟他谈电影艺术,简直是对牛弹琴。
⑤你未免太木讷了吧!难怪你老婆会说跟你说话像对牛弹琴。
⑥唉!我跟他谈贝多芬,他跟我谈微积分,无非对牛弹琴而已。
⑦你这话诚然有理,但待我回去向他们转述,可得对牛弹琴了。
⑧你这场演讲内容应很精采,遗憾的是对牛弹琴,我们都听不懂。
⑨我实在气不过,所以明知是对牛弹琴,白费唇舌,我还是说了。
⑩我根本不懂抽象画,害你浪费这么多时间来对牛弹琴,真正抱歉。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