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爱好;喜欢;功:功绩;成就。
原指封建帝王喜好扩大疆土;炫耀武功。后指做事冒进浮夸;图大贪功。
出处:北宋《新唐书・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例子:你在人前夸大嘴,说我怎样的好大喜功。(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正音:“好”,读作“hào”,不能读作“hǎo”。
故事: 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又向汉室要求和亲,汉武帝采纳王恢的假和亲的意见,就派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大将军率军攻打匈奴,又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汉武帝是一个想做大事、统一天下的人,国家渐渐强大起来。
“好大”,喜爱做大事。语出《管子・侈靡》。“喜功”,得意于立大功。语出汉・刘向《说苑・卷六・复恩》。后用“好大喜功”指行事作风铺张浮夸,不切实际。
事立而坏,何也?兵远而畏,何也?民已聚而散,何也?辍安而危,何也?功成而不信者,殆,兵强而无义者,残。不谨于附近而欲求远者,兵不信。略近臣合于其远者,立。亡国之起,毁国之族,则兵远而不畏。 [1],仁而不利,犹有争名者,累哉是也。 [2],以兼人之强,以待其害,虽聚必散。大王不恃众而自恃,百姓自聚,供而后利之,成而无害。 [3]而 [4],企以仁而谋泄,贱寡而好大,此所以危。
[1]国小而修大:小国而不务实际,妄行大国之政。
[2]乐聚之力:乐于积聚自己的武力。
[3]疏戚:疏远亲戚。
[4]好外:亲近外人。好,音hào,喜好。
[1]攻 [2],乐羊将,已得中山,还 [3]报文侯,有喜功之色。文侯命 [4]曰:“群臣宾客所献书,操以进。”主书者举两 [5]以进,令将军视之,尽难攻中山之事也。将军还走, [6]而再拜曰:“中山之举也,非臣之力,君之功也。”
[1]魏文侯:?~公元前396。名斯,战国时魏君。师友子夏、段干木、田子方诸贤人,使乐羊拔中山,任西门豹守邺,国以大治,称誉于诸侯。在位三十八年,卒谥文。
[2]中山:古国名,春秋时白狄支族所建,位于今河北省定县一带。战国时为魏所灭。
[3]反:同“返”,归返。
[4]主书:主管文书者。
[5]箧:音ㄑ一,放东西的箱子。
[6]北面:面朝北方,拜见君王。
“好大喜功”系由“好大”及“喜功”二语组合而成。“好大”见于《管子・侈靡》。这篇作品里提出了国家可能陷入危难的一些因素,一个国家很小,但却妄想行大国之政,虽行仁政而不见功效,但又不曾断绝与其他国家相互争名的念头,这只是自寻苦恼罢了。更何况还热衷于积聚武力,并且想借此兼并其他列强,如此自然会招来祸害,最终必然造成百姓安居后,又流离失所。再者,假使君主疏远自己的亲戚而亲近外人,企慕仁政而谋略又多所泄漏,轻贱小事而不做,只想要做不切实际的大事,如此一来就会造成国家的危难。这里的典源用了“好大”。“喜功”见于《说苑・卷六・复恩》。内容叙述魏文侯攻打中山国,乐羊担任将军,攻下中山国后,回国向文侯报功,脸上带著志得意满的神气表情。此时魏文侯命令主管文书的官员,将所有群臣宾客所上奏的书表都拿进来。魏文侯让乐羊自己去看这些书表,内容全是责难攻打中山国这件事。看完后,乐羊立即转身退下,面向北,朝文侯拜了又拜,说:“中山国所以被攻取,不是我的力量,全是君王您的功劳啊!”这里的典源用了“喜功”。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好大喜功”,用来指行事作风铺张浮夸,不切实际。
语义指行事作风铺张浮夸,不切实际。
①好大喜功的人,总是讲究排场,极力凸显自己与众不同。
②经营者若无全盘规划,一味好大喜功,投资便容易失败。
③好大喜功而不能扎实做好基本功的人,到头来往往一事无成。
④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若是一味好大喜功,便很容易出差错。
⑤自古以来,好大喜功的为政者,总爱穷兵黩武四处征战,不顾百姓死活。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