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样;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别多。
出处:《西胡老人繁胜录》:“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用于公共场所。
例子:节日的公园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正音:“山”,读作“shān”,不能读作“sān”。
辨析:“人山人海”形容人多的程度;像大山大海一样;而“摩肩接踵”既形容人多;同时也写出人的感觉;即“摩”和“接”;强调人拥挤程度。而“人山人海”不强调人的感觉和拥挤程度。
人群如山海般众多,无法估计,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语或出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诸行市》。△“万人空巷”
川广生药市、象牙玳瑁市、金银市、珍珠市、丝锦市、生帛市、枕冠市、故衣市、衣绢市、花朵市、肉市、米市、卦市、银朱彩色行、金漆卓凳行、南北猪行、青器行、处布行、麻布行、青果行、海鲜行、纸扇行、麻线行、蟹行、鱼行、木行、竹行、果行、笋行。京都有四百十四行,略而言之:闹慢道业、履历班朝、风筝药线、……歌舞、歌琴、歌棋、歌乐、歌唱、棕索、发索、蝍蟧、金麻、&01077_w01.jpg;虫、端亲。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人山人海”,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用“山”和“海”来形容数量之多。在宋代西湖老人所撰《西湖老人繁胜录・诸行市》中有一条记载,描述当时杭州市容的繁盛。说到当时南瓦是衣山衣海,中瓦是卦山卦海,上瓦是南山南海,下瓦是人山人海。此处所说的“瓦”,或称为“瓦子”、“瓦舍”、“瓦肆”等,是宋元大都市中娱乐场所的总称,包括了戏场、妓院、赌场等。至于“南瓦”等名称,根据《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记载,当时瓦市分有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桥瓦等。可见这些名称都是指瓦市的所在。其中“南瓦”是衣市集中地,所以“衣山衣海”;“中瓦”为算命卜卦等行业的集中地,所以“卦山卦海”;上瓦“南山南海”,下瓦必然十分热闹,所以“人山人海”。这句成语后代常见,例如:《水浒传》第五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有戏舞,或有吹弹,或有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打散:dǎ sǎn,泛指曲艺杂技)又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生辰,街上迎会,看的人,人山人海。”后来“人山人海”就被用来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语义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类别用在“人数众多”的表述上。
①花季时的阳明山,天天是人山人海。
②一年一度的国际书展,来参观的真是人山人海。
③每到电脑展时,会场总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④动物园内人山人海,大家都想一睹澳洲无尾熊的风采。
⑤这场露天音乐会的水准极高,因此观众席上人山人海。
⑥这间百货公司已经没落,难得再见到当年人山人海的盛况。
⑦为了一睹巨星的风采,机场大厅挤进了人山人海的热情影迷。
⑧举世闻名的魔术大师来台演出,现场的观众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⑨元宵节时我们一起到人山人海的中正纪念堂看灯会,真是热闹极了。
同义“人山人海”及“万人空巷”都指聚集的人潮众多。
异义“人山人海”形容人数众多;“万人空巷”则有轰动之意。
人山人海 | 万人空巷 | 例句 |
---|---|---|
✅ | ❌ | 每到电脑展时,会场总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
❌ | ✅ | 在他当红的时期,每有演出,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大家只为一睹歌王风采。 |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