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不以为耻。恬:安然、满不在乎。
出处:宋・吕祖谦《东莱博议・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例子:“打这个恬不知耻的走狗!”台下一片激怒的喊声,还是震动了台上的胡博士。(杨沫《青春之歌》第四十三章)
正音:“恬”,读作“tián”,不能读作“guā”。
辨析:“恬不知耻”与“厚颜无耻”区别在于:“恬不知耻”偏重于“恬”;“知”指做了坏事;也无动于衷;多指坏人没有心理上的羞耻感;而“厚颜无耻”偏重在“厚”和“无”;指人“脸皮厚”;不怕羞耻。
歇后语: 抓蜂吃蜜 —— 恬不知耻
“恬不知耻”,典源作“恬然不耻”。形容有过错却安然不以为耻。语本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毛诗卷染油代烛》。△“寡廉鲜耻”
倪芳饮后,必有[1],[2]不耻。或以[3]卷染油代烛,醉游[4]。
[1]狂怪:疯狂怪异的行为。
[2]恬然:安然自得的样子。恬,音tián。
[3]《毛诗》:今本《诗经》,为毛亨传注,故又称《毛诗》。《诗经》在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之学,独存《毛诗》,流传至今。
[4]彻晓:整个晚上到天亮。
“恬不知耻”原作“恬然不耻”。唐冯贽作的《云仙杂记》,杂载古今逸事。书中记载一个叫做倪芳的人,他的个性不受拘束又特别古怪。平常喜欢喝酒,喝了酒后行为常疯疯癫癫,怪里怪气,并作一些怪异的举动,一点也不觉得可耻。有一天,他喝完酒后,把《毛诗》这本书卷了卷,再沾上油当作蜡烛。他点著这个蜡烛,拿著它到外面游荡了一夜。后来“恬不知耻”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有过错却安然不以为耻。
语义有过错却安然不以为耻辱。贬义。
类别用在“不知羞耻”的表述上。
①他做出那些丑事后,竟然还恬不知耻地到处张扬。
②人一旦利欲薰心,道德良知被蒙蔽,就会渐渐变得恬不知耻,失去人格。
③做出这种人神共愤的事,你竟然还恬不知耻,难道就真的没有一点良知吗?
④这个人竟然剽窃别人尚未发表的作品,还大言不惭地反诬别人抄袭,真是恬不知耻!
⑤这个嫌犯真是恬不知耻,明明做了坏事,反而将过错推到被害人身上,实在不可理喻。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