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而且头痛。形容伤心痛恨到了极点。疾首:头痛。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指对某事的痛恨。
例子:瞿耐庵自从到任至今也有半年了。治下的百姓因他听断糊涂,一个个痛心疾首。(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正音:“首”,读作“shǒu”,不能读作“sǒu”。
辨析:见“深恶痛绝”。
谜语: 西子孟德各发老毛病 (谜底:痛心疾首)
故事: 春秋时期,秦桓公邀晋厉公一起攻打白狄小国,暗中派人劝白狄归顺秦国,而去对付晋国。晋厉公知道后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说秦桓公是唯利是图、背信弃义,晋国对此痛心疾首。如果秦国能遵守先前的盟约的话,可以避免战争。
疾首,头痛。心中痛恨到头都痛了。比喻痛恨到极点。语出《左传・成公十三年》。△“咬牙切齿”、“深恶痛绝”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2]人[3]君之[4]也,亦来告我,曰:『[5]背[6],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7]、楚[8],曰:「余虽与晋[9],余[10]。”[11]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12]。』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13][14]。寡人帅以听命,[15]。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与楚,欲道以伐晋,诸侯是以睦于晋。
[1]典故或见于《诗经・小雅・小弁》。
[2]楚: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地辖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3]恶:音wù,憎恨、讨厌。
[4]二三其德:形容意志不坚,反复无常。见“二三其德”。
[5]秦:春秋时国名。周孝王封伯益之后于秦,地约在今甘肃省天水县。庄公时徙居大丘,地约在今之陕西省兴平县东南的槐里城。到了战国孝公时定都咸阳,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天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6]令狐之盟:春秋鲁成公十一年,秦、晋两国因为边界问题在令狐这个地方订立的盟约。令狐,春秋时晋地,故城约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
[7]三公: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
[8]三王:指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
[9]出入:结交来往。
[10]唯利是视:一心一意只追求利益。
[11]不谷:不善,古代君侯之谦称。此处指楚国君王。
[12]惩不壹:责罚行事不专一的人。
[13]暱就:亲近。
[14]寡人:寡德的人。古代国君之谦称。此处指晋侯。
[15]唯好是求:只求修好。好,音hǎo。
据《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春秋时代鲁成公十三年四月,因为秦国违背双方在令狐订立的盟约,于是晋侯派吕相出使秦国,目的是断绝两国的盟友关系。吕相传达的内容大致上说:“晋献公和秦穆公时,两国关系十分密切,不但订立盟约,还结为姻亲。之后秦穆公又帮助在外流亡的晋公子重耳,返国当上国君。但是两国为了国界的问题,秦国的态度反复,时常来犯。为了解决纷争,最后两国订立『令狐之盟』,没想到秦国不但背弃盟约,并且和楚国结盟,对上天和秦国、楚国的历代先君盟誓说:『秦国虽然和晋国结交往来,但只追求利益,不顾其他。』事实上,楚人厌恶秦国的反复无常,于是转告晋国,要好好惩罚意志不专一的秦国。其他诸侯知道这件事后,也都痛恨秦国到了极点,大家都来亲近晋国。晋国要秦国做个了断,是要战争还是要和平共处。”同年五月,晋国和诸侯国联军,打败秦国。后来原文中的“痛心疾首”演变为成语,用来指痛恨到极点。
语义指痛恨到极点。
类别用在“激愤恼怒”的表述上。
①这些痛心疾首的往事,不提也罢!
②村民对这些匪徒的暴行,无不痛心疾首。
③这种祸国殃民的行径,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④看到正义无法伸张,大家无不感到痛心疾首。
⑤这样的仇,这样的恨,怎不令人感到痛心疾首?
⑥大敌当前,却有许多人沉迷于酒色,真叫人痛心疾首!
⑦见到孩子到处惹事不学好,张先生痛心疾首,自疚良深。
同义“深恶痛绝”及“痛心疾首”都有非常痛恨的意思。
异义“深恶痛绝”侧重厌恶憎恨;“痛心疾首”侧重悲愤伤心。
深恶痛绝 | 痛心疾首 | 例句 |
---|---|---|
✅ | ❌ | 这位社会派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毫无保留地表现他对迫害者的深恶痛绝。 |
❌ | ✅ | 看到正义无法伸张,大家无不感到痛心疾首。 |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