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振作精神;鼓起干劲。
指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例子:部下弟子,虽不敢谓久经训练,有勇知方,惟大义所在,却是奋不顾身。(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十五回)
辨析:“奋不顾身”和“舍生忘死”都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意思;都形容舍己为人;勇于献身。不同在于:①“奋不顾身”语义重;范围大;偏重于“安危”;表示把个人的安危;包括“生死”置之度外;“舍生忘死”偏重于“生死”。②“奋不顾身”多指个人行动;“舍生忘死”不仅如此还多指人的精神品质。
歇后语: 茅坑里打架 —— 奋不顾身
谜语: 茅坑里打架 (谜底:奋不顾身)
故事: 西汉时期,李陵奉汉武帝之命率兵抗击匈奴,由于寡不敌众,被迫投降匈奴。朝中大臣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太史令司马迁认为李陵肯定会奋不顾身为国解难,不到万不得已时不会投降的,司马迁受到酷刑,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
奋勇向前,不顾生死。#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大谬不然”、“戴盆望天”
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1]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2]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3]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另可参考:《汉书・卷五四・李广苏建传・李广》
“奋不顾身”是指勇往直前,不顾自己的生死之意,出自于《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在父亲过世后继承父志,任太史令,从事编载史事兼掌天象历法的工作。武帝天汉二年,李陵带兵五千力战匈奴十余万人,后因寡不敌众,力竭而降,武帝大为光火,下令诛其全家。司马迁出面为他辩护,触怒了武帝,被捕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转任中书令,决心效法先贤在逆境中愤发的精神,完成太史公书,即现在的《史记》。司马迁受刑后,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少卿写了封信给他,告诉他贤臣应有的作为。司马迁看了后回信,陈述对李陵之事的观点以及受辱的经过。并说自己跟李陵并不熟,但见他“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认为李陵孝顺、讲信用、有义气,对下人也很好,并且出生入死,为国家的存亡“奋不顾身”,实在是个好人啊!如今降敌也是迫于无奈。后来“奋不顾身”这句成语就出自此处,用来形容奋勇向前,不顾生死。
语义奋勇向前,不顾生死。
类别用在“勇往直前”的表述上。
①面对熊熊大火,消防队员个个奋不顾身地上前灭火。
②一看到有人不慎落水了,他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救人。
③像他这种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④虽然天气恶劣,但救难队员仍奋不顾身,深入山区搜救。
⑤三军将士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仍旧奋不顾身,坚守阵地,一次又一次将敌人击退。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