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没:船翻沉。
整个军队被消灭。比喻遭到彻底失败。
出处:《旧唐书・李希烈传》:“官军皆为其所败,荆南节使张伯仪全军覆没。”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太监郭敬监军,诸将悉为所制,师无纪律,而宋濂朱冕全军覆没矣。(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正音:“没”,读作“mò”,不能读作“méi”。
辨析:“全军覆没”和“片甲不存”都含有“全部被消灭”的意思。但“全军覆没”比“片甲不存”语义广;“片甲不存”含有夸张色彩;“全军覆没”没有。
歇后语: 只子不剩 —— 全军覆没
谜语: 只子不剩 (谜底:全军覆没)
军队全部被消灭,无人幸免。比喻完全丧失或澈底失败。#语本《魏书・卷三五・崔浩列传》。
是年,议击蠕蠕,朝臣内外尽不欲行,保太后固止世祖,世祖皆不听,唯浩赞成策略。……既罢朝,或有尤浩者曰:“今吴贼南寇而舍之北伐。行师千里,其谁不知。若蠕蠕远遁,前无所获,后有南贼之患,危之道也。”浩曰:“不然。今年不摧蠕蠕,则无以御南贼。自国家并西国以来,南人恐惧,扬声动众以卫淮北。彼北我南,彼劳我息,其势然矣。比破蠕蠕,往还之间,故不见其至也。何以言之?[1]得[2],留其爱子,精兵数万,良将劲卒,犹不能固守,举军尽没。号哭之声,至今未已。如何正当国家休明之世,士马强盛之时,而欲以驹犊齿虎口也?……”
[1]刘裕:公元356∼422,字德舆,小名寄奴,南朝宋武帝。曾为晋将,讨桓玄之乱。又曾敉平长江上游割据势力,统一江南;并两次北伐,灭南燕、后秦。晋恭帝时篡晋,改国号宋,史称“刘宋”。
[2]关中:地名。位于今陕西省。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于四关之中,故名。
另可参考:《资治通鉴・卷一二一・宋纪三・文帝元嘉六年》
“全军覆没”原作“举军尽没”。蠕蠕,即柔然,为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初属拓拔部,为东胡族的苗裔。北魏时,游牧于今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权。北魏世祖拓拔焘在位年间,屡次想北伐灭之。但是当世祖提出此议,朝中大臣几乎全部反对,认为将会诱引南方刘宋乘隙来伐,恐怕得不偿失。但崔浩却表赞成,他说:“当初刘裕乘后秦内乱率大军北伐,攻下关洛,并留次子刘义真与大批的精兵镇守长安,但后来仍被夏主赫连勃勃攻破,军队全被消灭,创伤至今尚且未平复,怎么敢来攻打我们呢?此时正是北伐的良机,可获一劳永逸的长久之利。”于是世祖大悦,决意北伐。“全军覆没”这句成语,就从这里的“举军尽没”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完全丧失或澈底失败。
语义比喻完全丧失或澈底失败。
类别用在“作战溃败”、“澈底失败”的表述上。
①我军这次出征,一定要让敌人全军覆没。
②因为相信错误的情报,我方差点全军覆没。
③这场战役,我军骁勇善战,把敌人杀得全军覆没。
④这次考试,他没准备,以致全军覆没,没有一科及格。
⑤他把所有的积蓄拿去玩股票,没想遇到股市崩盘,全军覆没。
⑥在这次奥运会里,我国代表队全军覆没,一面奖牌也未得到。
⑦我校选手在中等学校运动会里全军覆没,全体师生都大失所望。
⑧这次的投资虽然失败,但幸能及早撤资,所以还没有到全军覆没的地步。
形音覆,音fù。倾倒而尽其所有的意思。不可写作“复”。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