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挫折。
挠:弯曲;引伸为屈服。
无论遭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意志坚定,坚持到底。
例子:汉阳民军总司令黄兴,系湖南长沙县人,向来主张革命,屡仆屡起,百折不挠。(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回)
正音:“折”,读作“zhé”,不能读作“zhē”、“shé”。
辨析:“百折不挠”和“不屈不挠”;都有“坚毅、不退缩”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不同在于:“百折不挠”偏重指“不动摇”;多形容意志坚强;“不屈不挠”偏重指“不屈服”;多形容斗志顽强。“百折不挠”还含有“受到无数次挫折”的意思;“不屈不挠”没有。
谜语: 越是艰苦越向前 (谜底:百折不挠)
故事: 东汉时期司徒长史桥玄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同强盗作斗争,建议朝廷颁布律法杜绝绑架事件。因弹劾南阳太守盖升而辞官回乡,深得曹操的赏识,称他“有百折而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奇之风。”
意志刚强,即使受到很多挫折,仍不屈服。语出汉・蔡邕〈太尉桥公碑〉。△“不屈不挠”
公讳玄,字公祖,梁国雎阳人也。大鸿胪之曾孙,广川相之孙,东莱大(太)守之元子也。膺受纯性,诞有特表。岐嶷而超等,[2]而逸群。至矣乎[3],高明卓异,为众杰雄。其性庄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经艺传记,周览博涉;瑰琦在前,靡所不识。当世是以服[6],归高名,州郡交请,待以访断。
[1]岐嶷︰形容小孩才智出众、聪明特异。嶷,音nì。
[2]总角:比喻童年。旧时未成年男女,编扎头发,形如两角,称为“总角”,故用以指未成年的男女。
[3]初绅:刚任官职。绅,古代官员束在腰间的大带。
[4]疾:厌恶。
[5]百折不挠:《艺文类聚》引作“有折而不挠”。
[6]重器:国家的宝器。在此借指可贵的人才。
东汉的桥玄是一位性情刚正,嫉恶如仇的人。他曾揭发陈国相羊昌的恶行,将贪赃枉法的部属上邽令皇甫祯处死,并上书灵帝弹劾太中大夫盖升搜刮民财的罪行。有一次他的小儿子被一群强盗绑架,借此勒索。守备阳球得到消息立刻派出官兵救援,虽然他们将强盗团团围住,但是因为害怕强盗伤害桥玄的儿子,不敢有进一步的行动。桥玄知道了,非常生气地说:“强盗目无法纪,怎么可以为了我的儿子而纵放呢?”于是催促官兵赶快动手。后来强盗被逮捕了,但他的小儿子也被强盗杀害。由于桥玄敢于挺身与恶势力对抗,极受当时的人敬重,后来蔡邕为他写碑,称赞他“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这里的“百折不挠”,演变成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人的意志刚强,即使受到许多挫折,仍不屈服。
语义意志刚强,即使受到许多挫折,仍不屈服。
类别用在“意志坚定”的表述上。
①要登世界高峰,得有百折不挠的毅力。
②能坚持己志、百折不挠的人,都是勇士。
③他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就是因为百折不挠啊!
④凭著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使女友接受他的求婚。
⑤没有千锤百炼,没有百折不挠,哪有今日的成就?
⑥这件事相当棘手,且让我们以百折不挠的毅力来完成它。
⑦国父就是凭著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推翻满清,建立民国。
⑧爱迪生说天才是一分灵感,九十九分的努力。可见百折不挠的精神,才是成功的关键。
同义“百折不挠”及“不屈不挠”都有坚持不屈服的意思。
异义“百折不挠”专指受到许多挫折仍不屈服;“不屈不挠”则仅有不肯屈服的意思。
形音挠,音náo。屈服的意思。不可写作“饶”。
百折不挠 | 不屈不挠 | 例句 |
---|---|---|
✅ | ✅ | 能坚持己志、百折不挠的人,都是勇士。 |
❌ | ✅ | 老松树在这场暴风雨中,不屈不挠地挺立著。 |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