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经过澄清以后彻底暴露;真相大白。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
例子:水山,不要急。事情早晚能弄个水落石出。(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章)
正音:“落”,读作“luò”,不能读作“là”、“lào”。
辨析:“水落石出”和“真相大白”;都有“真实情况搞清楚了”的意思;但“水落石出”是比喻性偏重于“情况搞清楚了”;“真相大白”偏重于被掩盖或歪曲的事情或情况搞清楚了。
歇后语: 大海退了潮 —— 水落石出
谜语: 1. 泵 (谜底:水落石出)
2. 退潮 (谜底:水落石出)
故事: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生性豪放,学识渊博,很有文采。他不愿屈服权贵,被贬到黄州,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出两篇《赤壁赋》。他借着酒兴,在《后赤壁赋》中描绘赤壁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冬季水位下降,使石头显露出来。形容水枯季节的自然景色。※语或出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经过澄清而后真相大白。△“水清石见”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1]发而幽香,佳木秀而[2],风霜高洁,水[3]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位于滁州(今安徽省滁县)城西南瑯琊山两峰之间,为山僧智仙所筑。〈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游赏醉翁亭后所写下的一篇文章,文中描写出山林四季变化的景色:春季有野花幽香,夏季有绿树繁茂而成一片浓荫,秋季风声萧瑟而霜色莹洁,冬季水枯而石头尽露。朝暮之间的景色变化,加以四季的不同景色,使得游赏于醉翁亭中的快乐显得无穷无尽。“水落石出”或许就是从本文摘出的一个成语。因为水位低,本来沉于水底的石头逐一浮露出来,石头犹如原被遮掩的真相,所以这句成语就被用于比喻事情经过澄清而后真相大白。
语义比喻事情经过澄清而后真相大白。
类别用在“真相显露”的表述上。
①事实既已水落石出,谣言当然不攻自破。
②这事别有蹊跷,我非得把它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③这件奇案,举国轰动,警方一定会查个水落石出。
④这件无头公案,经过一番调查,事情真相总算水落石出了。
⑤你既然是无辜的,将来事情一旦水落石出,就会还你清白,何必担心?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