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苟且;随便。
不随便说笑。指态度庄重、严肃。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表情庄重、严肃。
例子:且说这位郑伯才君,单名一个雄字,乃是湖南湘潭县人,向来是个讲宋学的,方领矩步,不苟言笑。(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正音:“苟”,读作“gǒu”,不能读作“jū”。
辨析:“不苟言笑”和“一本正经”;都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可通用。但“不苟言笑”偏重指“神情、态度庄严;不随便说笑”;“一本正经”偏重指“表情严肃、正经;不嬉皮笑脸”。
苟,随便。“不苟言笑”指不随便谈笑,态度严肃。语本《礼记・曲礼上》。△“一本正经”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㮣,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1][2],不苟笑。
[1]苟:随便。
[2]訾:音zǐ,诋毁。
《礼记》是一本记述古代礼仪的书籍,其中的〈曲礼〉篇是讲述日常生活所应做到的小节,有一段就是在教导为人子女者与父母相处时的礼节,在家里时不能处在尊贵的西南方,坐位时不能坐在正中,行走时不能走在中间,站立时不能在门中央。举行飨礼时不能做主人,须由父母决定;祭祀时不能做受祭的尸,以免接受父母的祭拜。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要听从父母的话,父母不在眼前也要像他们在左右一样。不登上高处,不走到深谷边,不去从事危险的活动,不要让父母担心。也不随便毁谤人,不随便嬉笑,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谨守本分。后来“不苟言笑”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不随便谈笑,态度严肃。
语义不随便谈笑,态度严肃。
类别用在“严肃谨慎”的表述上。
①他平日不苟言笑,很少与人闲聊。
②他整天不茍言笑,大家都不敢轻侮他。
③他看起来不苟言笑,所以没人敢招惹他。
④这孩子从小就不苟言笑,别人逗他,他也不理。
⑤他家的人看起来都不苟言笑,不太好相处的样子。
⑥总经理那副不苟言笑的面孔,属下们都对他十分畏惧。
⑦历史老师看起来不苟言笑,十分严肃,私底下却很幽默。
⑧我们的校长为人严肃,平时不苟言笑,但其实是很有爱心的。
⑨大家听了笑话后都捧腹大笑,只有她依然不苟言笑,埋头工作。
同义“不苟言笑”与“一本正经”都有严肃的意思。
异义“不苟言笑”用在描述个性态度上;“一本正经”用在形容神情外貌。
不苟言笑 | 一本正经 | 例句 |
---|---|---|
✅ | ❌ | 我们的校长为人严肃,平时不苟言笑,但其实是很有爱心的。 |
❌ | ✅ | 看他说得一本正经的样子,不像是开玩笑。 |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