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急。
急切地大声呼喊;以引起注意或警觉。现多指就某一问题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呼吁。
出处: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引起人们注意。
例子: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谜语: 高喊生病了 (谜底:大声疾呼)
故事: 唐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韩愈25岁中进士,到了28岁还没有官职。他便写信给宰相赵憬,希望能得到任用。等了19天还没有音信,就又写《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他在信中大声疾呼朝廷应像救水火之灾那样来援救和任用那些有才学而面临困境的人。
疾,急促。“大声疾呼”指大声而急促的呼喊。语本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后亦用“大声疾呼”比喻大力地提倡、号召。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1]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2]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
“大声疾呼”的“疾”,原为急促的意思,整个词语则是指大声而急促的呼喊,见于唐人韩愈的〈后十九日复上书〉,内容中有一段话说道:“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合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这段话的意思是:当您看到有人陷于极度的危难,也听到他大声而急促地呼救,您将会过去施予援手,或是视而不见,见死不救呢?后来“大声疾呼”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大声而急促的呼喊。
㈠
语义大声而急切地呼喊。
类别用在“大声喊叫”的表述上。
①尽管我在后面不断地大声疾呼,他依然头也不回地跑了出去。
②正当大家都在熟睡的时候,中庭突然传来有人大声疾呼:“失火了!失火了!”
㈡
语义比喻大力地提倡、号召。
类别用在“倡导号召”的表述上。
①这件事情刚发生时,他就曾在报上大声疾呼,要政府密切观察事件的发展。
②即使国际保育组织不断地大声疾呼,仍无法完全遏止渔民对鲸鱼的非法滥捕。
③虽然警方大声疾呼,并对酒后驾车采取重罚,酒醉肇事的比例依然没有减少。
④他们除了向社会大众大声疾呼环保的重要,每个人更是身体力行,一丝一毫都不敢松懈。
⑤众多演艺人员联合举办了一场拒绝吸毒的晚会,大声疾呼毒品的危害,希望能唤醒误入歧途的孩子。
形音疾,音ㄐ|ˊ。急速、猛烈的意思。不可写作“急”。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